【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三条必须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一、坚定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指明前进方向

  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千差万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时,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东乱局中,一些国家陷入严重困境,但中国都化险为夷并且发展得更好。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有的国家政治和社会走向也出现不确定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力日益显现。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梦想;承载着过去,承载着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指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根本一致。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二、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已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创造,构建了中国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崭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三.坚定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坚强保障体现在: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既毫不动摇坚持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系统完备、更成熟定型、更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对美好的明天充满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

“三个公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


  “三个公平”是党的十八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要义。历史地说来,社会财富越增加,公平正义越重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秩序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遵循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公平正义作为最高思想诉求,而且揭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可行路径。我们党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理论丰富和实践发展的最好代表。从胡锦涛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再到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昭示了我们党不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执政壮志。

  “三个公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平正义是制度革新的首要价值。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三个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利益多元、社会诉求多样的转型期,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

  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改革是要涉及利益调整的,只有把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利益分配和诉求调整的重要价值取向,才会使更多人享受到改革成果,才会得到更多人认同和拥护。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把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作为推进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杠杆,让更多人分享改革成果。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律法规制行为,有效监督权力。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损害社会公平。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依法治国理政,以法律制度规则管事管人管权,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个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宏伟目标,而实现“三个公平”,则是解决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实现“三个公平”的着力点,就是必须坚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没有发展,公平正义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平稳健康地发展,公平正义才有牢靠的经济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伊始,我们主要是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以求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主要是解决发展起来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问题。我们党从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更加注重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的务实精神;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更加关注公平,再到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深刻反映了公平正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更加明显。因而加紧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制度,逐步建立和实现“三个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好地促进和维护公平正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路径。
推荐动态
我要捐赠

支持您喜欢
的公益项目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能帮助更多人改善困境,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我要捐赠

查询我的
捐赠记录

查询我的捐赠

扫码关注甘露公益

  • 总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