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松,广东茂名人,基层公务员。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多个公益组织、学校公益社团干部,一直在志愿服务最前线。曾获得湖北省崇义友善好青年、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贵州省春晖使者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之余,义务担任茂名盲人跑团教练员兼陪跑员和茂名市承心100服务总队副总队长。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让盲人朋友走出家门,勇敢自信地站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安全快乐的完赛。
我在陪跑路上
文丨李华松
陪跑指的是什么?
它可以是指现在悄然兴起的陪跑行业,通过按小时收费和雇主一起跑步,以每天陪人跑步为职业,所以称之为“陪跑族”。这种职业既能锻炼身体,又有额外收入;这种健康的赚钱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陪跑族”这个新名词也逐渐在公众视野中崭露头角,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而我的陪跑指的又是什么?当然是义务的。但我又是怎么走上陪跑的?这些都要从一年前说起了。
一年前,我回到茂名市区工作,可能是对体育、公益的敏感嗅觉,几经波折,终于找到组织,加入了“心shine”跑团(茂名市盲人跑团)。没错,我就那样成为视障跑者的陪跑员。热爱运动、热爱公益的我根本没有半点犹豫地加入了“心shine”,因为这个跑团把我这两个热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热爱,我走上这陪跑路。因为热爱,我选择了坚持走下去,我和视障跑者的步伐就从没有停歇过。时光荏苒,回顾过去的一年里,我在跑团经历的许许多多都历历在目。比如:第一次担任陪跑员,带视障跑者基叔去参加阳江海陵岛国际马拉松赛。我从陪跑员到跑团教练员角色的转变,并在茂名市盲协主席的支持下成立了核心力量训练室;第一次参加跑团的励志跑,跟我的搭档小朱登上最高领奖台;把一个不爱运动的盲人朋友带出家门,从一公里到半马,让其从盲人蜕变成视障跑者等等。

2017年11月26日,我首次担任陪跑员随队参加了阳江海陵岛国际马拉松赛。我们“心shine”跑团所有选手都顽强地跑完了比赛,但是回来后,我发现队友们后遗症也比较明显,膝盖疼痛、肌肉酸痛、腱膜炎等等,特别是膝盖的损伤严重的居多。或许是对体育的敏感性,我总结了造成后遗症的几点原因:一是跑量不足;二是跑姿不正确或者不好;三是核心力量不足;四是跑前的热身运动和跑后的拉伸放松恢复不科学。我知道,这样下去会毁掉他们的运动生涯,还可能留下终身后遗症。那么对一个爱运动爱奔跑的人来说,真是无尽的打击。这个可能比眼睛看不到更黑暗!
思量片刻,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让视障跑者们可以跑得更好、更远、更久。我毅然造访盲协主席,来到其办公室,跟主席说了视障跑者们与陪跑员们赛后的情况,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我的想法:如果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空房子,一来进行核心训练,提高跑步核心的稳定性;二来可以学习一下跑姿、热身和放松的技术动作。训练室的所有一切训练课程,我全部义务负责组织开展、指导训练。我只需要室内的空间,没有器械,我们徒手训练一点问题都没有,准备一些健身垫(瑜伽垫)就行。主席听了我的想法后,欣然同意,他说:“你拿我这里四楼的音乐室搬开一些东西腾出空间做就行了,还有什么需要跟我提就好……”

激动!在给视障跑者提高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路上,我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说干就干,我们立马网上购买了健身垫。在2017年12月29日早上六点半,开始了第一次核心训练,就这样迎来了我人生第一节特殊而又极具意义的一节课。第一次课,只来了几个视障跑者,但是他们的到来,我已经很高兴了。虽然我体院毕业,也做过高中的体育老师,但是现在全是特殊的学生,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我觉得我能把他们教好,并提高其核心力量。
首先,我跟视障跑者们简单介绍了马拉松这项运动的由来和历史的发展。现在引领全国乃至全世界兴起的跑马热潮,路跑赛事的急速发展,我们作为跑者,一直在路上,不得不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和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科学的跑步训练方法。根据他们跑步受伤的部位,分析了他们跑步受伤的原因,追究到底,这些都得从核心力量说起。
核心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么哪些是核心肌群?它包括腹部、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如果没有强健有力的核心肌群去支持跑步,不仅不能跑出好的成绩,受伤也是很难避免的。因为它们不但为跑步者在爬坡、最后冲刺、长时间地维持最有效的跑步动作提供所需要的稳定性、动力和耐力,避免肌肉和关节的损伤,而且这也是有效矫正不良跑姿,提高运动重心稳定性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的核心肌肉群不够强大,也就是我们的核心力量不够好的时候,在跑步中不能保持很好的跑步姿势,导致动作变形,最终会使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所以说好的核心力量是我们安全跑步的前提。

坐在我面前的视障跑者们,他们以前都是认为跑步是用脚跑的,腿脚有力就行。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核心训练,有的连这个术语都没有听过。听我说着,感觉他们迫不及待开始训练,显得无比的好奇。我收住嘴巴,让大家各自站在垫子上,简单地活动关节热身后,正式开始实践训练课。
“扶膝卷腹,大家会吗?”
“不会...”视障跑者们一脸茫然。
我这才意识到,他们对这些术语一点概念都没有,听都没有听过。给他们做示范动作?不,他们看不到。只能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分解动作,但是有些动作很难描述或者有些动作对于盲人来说根本没有动作的概念。我就慢慢地做动作,让他们用手触摸我的关节或者活动关节部位,感知动作规律。我一次次坐下,被“摸”完又一次次起来,走,下一个。他们还不懂,但是认真又好奇的样子,真的好可爱。我也乐此不疲地在他们中间乱钻,盘绕我周围的声音杂乱而又轻快:教练,你看我做对没有?教练,来一下。教练,过来让我摸摸。教练,教练……有时候做示范,周围几个人的手伸过来,我只能顺手把他们的手放在要示范的活动关节上。以前我上课,几十个人都没有问题,现在几个人,反而觉得自己不够用了,有了练造分身术的念头。
视障朋友们一个动作、两个动作、一组动作,在黑暗中摸索着,却从不因动作难而放弃。有时候,终于弄懂了,但是动作不协调,动作脱节,肌力不足,难以完成。比如扶膝卷腹,几乎都知道这个动作该怎么做了,但是有些人就是起不来,一次次地尝试却始终完成不了,虽然那时候天气寒冷,可大家满头大汗,却还在继续。他们那么认真的态度,流下的汗水告诉我,他们是真跑者!可是我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训练方法,还没有整合一套适合这个特殊群体的训练体系,但我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核心训练室从开办到现在,增加了好些新鲜血液,视障朋友们影响了他们身边的人陆续加进来锻炼、训练。最重要的是现在好多术语、动作,他们都懂了,我很是欣慰。我会换着花样去教他们,尽快完成我们的核心训练机制体系。

我们现在每周一和周三早上是核心训练,其他时间合理安排路跑训练,会根据个人训练水平和意愿目标安排轻松跑、节奏跑和LSD(长距离慢跑拉练)等等。在路跑训练的路上,我不仅要充当教练员也要充当陪跑员;不仅要注意我牵引的视障跑者奔跑着,还要眼观周围奔跑着的队友们,观察他们的跑姿、呼吸节奏和脸色的变化等等,训练结束后要及时给他们进行小结,有哪些好和不足的地方。经过有规律有计划的训练,很多视障跑者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益斌和基叔都突破了30公里,师傅杨建华也励志的完成了半马,静姐、秋玲等等从来不参加什么身体锻炼的,训练室成立后也加入了队伍等等。他们很棒,不仅突破了自我,自身的正能量也照射到身边的人。
一直以来,陪着视障朋友们各种训练、比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师傅的自我突破过程。他顶着几乎所有人的非议,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怎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老实说,师傅要去跑马我也觉得可能就是个玩笑话而已,完赛不大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作为教练,我必须要对每个学员负责,尤其不能有打击的话语。整个集训过程虽然辛苦,但能感觉到他很快乐。
为什么把师傅能否完成半马说得那么困难重重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师傅,他是来自茂名的视障人士杨建华(眼睛一级残疾),我们都习惯亲切地尊称他“师傅”。师傅今年43岁,身高1米68,但是开始训练时体重超过了155斤,可能是眼睛不方便,长期缺乏运动,肌力不足,心肺功能比较差,上楼梯都要喘气,说话中气不足……
师傅第一次参加了我们的核心训练课后,从没有缺席我们的训练(除了出差)。他用坚持和汗水征服了我,无论他挑战成功还是失败,我现在都应该全力以赴,去帮他完成他的心中的目标。我首先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学习,为师傅量身定做了一份三个月的半马训练计划。对于计划我很没底,做的时候心好虚,觉得这个无论是对师傅还是对我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可师傅坚信他自己也相信我,敢于挑战。我们从核心力量、跑姿、协调练习后,开始了广场路跑训练。记得1月21日,是我们第一次路跑训练,2公里不到,跑步APP显示的平均配速10分21秒,师傅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脚抬不起来,气接不上了,但是师傅还是笑容满面。

为了不耽搁核心训练课,我们都是每天五点半起来,六点热身开跑。七点回来一起又集中训练。不知不觉,师傅逐渐能完成每次的训练任务了,师傅跑的距离变长了,配速表快了,恢复时间变短了。那段时间是最冷的时候,早上顶着寒风,同时也担心强度太大会受伤,但是寒风微雨从来不能阻碍我们的训练,每天的跑前准备活动和跑后的放松拉伸,我只能尽可能的多花一点时间,给师傅做到充分到位来避免运动损伤。
2月10日,根据训练计划安排是进行15公里的LSD(长距离拉练),目标直指3月4号举行的贵港马拉松。跑前我叮嘱说:绝不能死撑,不能受伤,长跑长有,如果受伤就不可能在贵马完赛了。感觉越怕的事情,它就偏偏要来。我们绕圈跑到13-14公里的时候,被一高一低的裂缝绊倒了,这小裂缝我们平时训练都是忽略的。或许是师傅体力严重下降了,脚抬得不够高,刚好脚尖落在小裂缝中间。他看不到失去了重心,顺势往前滚了一圈。我都蒙圈了,感觉发毛.....我都是靠下意识去扶,脑子一片空白。可是他扭头冲着我傻笑,还没有站起来就说:跑跑跑,我没事。跑啥?我脑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就扯着我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计划的训练任务,师傅满脸都是成就感。用一副可爱的样子对我说:教练,你摸一下我膝盖。我顺着他的手往下看,黑色的压缩裤多了一块红色的地方,裤子破了,出血了。他又顽皮说:你帮我买的运动裤,第一次穿就烂了,不过我会好好留着......我真的不知道开心好还是生气好:为什么你不跟我说,万一真的受伤了,可能我们之前的训练都白费了呢。这没事,皮外伤,训练重要。对于那时师傅的话,我真的无法接受。但是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他给我诠释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跑步的热情,让我多了几分敬佩。

3月4日,广西贵港国际马拉松如期举行,该赛事是“奔跑中国,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的第一站。志愿者陪跑员和视障跑者用一条牵引跑步的头巾,向周围跑者甚至通过CCTV5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同胞诠释了属于我们的一带一路。比赛枪响,我开始有点担心第一次参赛的师傅,会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是否能完赛?忐忑的心直到群里有人说师傅安全完赛了,我感觉背负的一切都放下了,这简直比我获奖还要开心,还要有成就感。师傅从跑步小白到半马,所有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心中有岸、有信念、有热情;不惧黑暗、不畏风雨、脚步不停,我们会上岸的。
我会一直在陪跑路上,也希望这路上的视障跑者,越跑越远,越跑越健康快乐,打开心扉融入社会;希望这路上作为陪跑员的我们不孤单,越跑越多,越跑越专业,促进更多的盲人朋友走出小黑屋,共建残健共融的和谐社会。
朋友们,我在路上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