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要说,自从我参加了这次支教活动以后,我获得了比在学校学到的更多的经验和成长。
记得去到宁夏固原西吉县城的下午天气很晴朗。没有白云的蓝天让我联想这里的黑夜是不是繁星灿烂。后来进了山里的第一个夜晚就证实了我的猜想。但是让我深深记住的。除了当地的天空,还有当地的孩子。
之前在准备支教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支教过程中,孩子重要还是团队重要?”我的回答无疑是“孩子重要!”。因此,在支教之前,我对孩子们充满了想象——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呢?
后来,答案是这样的——
每天走山路上学的孩子要6点起床。最早的要凌晨5点起床,走1小时山路或放早牛以后来上课。所有孩子都不吃早餐,中午吃馍馍,喝自来水。下午放学去放牛,晚上平均9点吃饭。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单亲或没有父母。孩子普遍瘦弱矮小,不注重生理卫生。没有国家、民族、时代概念。宗教观念极强。有的孩子要带弟弟妹妹来上课。没有课桌和椅子就抱着听课。但最让我心酸的是。这里的女孩子很少可以上学,到了18岁就必须结婚生子。我去家访的时候,有些家长知道我至今20岁却还在上学的时候,纷纷表示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起我。而她们,却不是以读书多少为评价标准。在那里,生几个男孩子,可以养几头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女孩子一定要读书的。那会是另外一种生活。”
与孩子们相处了20天,不过三周时间。听起来还蛮快的样子。但是在山里,水也靠天,太阳也靠天的地方,日色漫长。我几乎每天都在没课的时候看着日影变换,白桦树叶哗啦啦地响。孩子们有时候会突然从背后冒出来,笑着说:“赵老师你在想什么呀?”——“赵老师在想,你们什么时候长大呀?”这时候孩子们总会接着说——我们长大了就去找你哈哈…
是啊。长大了就可以走出山外还是山的地方来找赵老师了。挺好~
在这里,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每天坐在放学后的教室里,借着课桌上残黄的余光写支教日记,做读书笔记。每翻动一页书都觉得像回到了自己童年的时光。可是我长大了,也被人称作“赵老师”的时候,一切都变化了。我想尽量把每一天都过的难忘。毕竟日后要用来珍藏。所以在这里,我教孩子们数学、地理、五子棋和手语。但是我在课堂上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临时改变了原来的备课方案。上起了自己设计的课程——
我喜欢在数学课上加上自己设计的内容,比如“爱国政治教育”、“感恩价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课上孩子们对太多东西感兴趣了,随之而来就有太多“为什么”了。等我一一解答完,还会有孩子拽着我的衣服说:“老师。额晓不得。”这时候我就要再讲一遍。有时候讲到声音都哑了。才深刻体会到老师在每节课前的准备和用心良苦。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雕琢,我希望他们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可以有好的品德和幸福的未来。每一个希望,都带着我深深的愿望。本身我也很爱孩子们,但是来到支教的地方以后,我才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才算真正博大的爱。
但支教的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所谓的“支教”,究竟算不算一种文化殖民?如果算,那么谁才是“被殖民者”?什么才是强势文化?
去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当地的伊斯兰文化所吸引,于是加深了解后我发现我们支教的一行人必须适应当地生活,这当然包括文化。所以我们首先是被支教了的,其次才带着我们的观念去教孩子们。但是又有一个问题了——让他们走出大山真的好么?外面的世界真的适合他们么?经过了解以后我发现,有的孩子的愿望朴素简单,不过是将来还是生活在这里,继续过这种生活,他们相当满足与现状。贫穷不作为他们天生的武器,他们将之视为一种静好生活。所以思考过各方面以后,我觉得,我只能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至于要不要走出大山,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向他们传授什么“一定要走出大山、摆脱贫穷” 的词汇。这是我的选择。
现在孩子们还会时常上微信找我。很高兴他们记住了我。记住了他们的“赵老师”。
再也不会睡砖块垒的木板床了。再也不会没有水了。再也不会一周不洗澡了。
可是。可是再也不会有孩子抱着我哭不让我走了。
我的牵挂在那里。在那个漫天星星,满是笑容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还是会回去的。
泉垴小学 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