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志】大山深处的感悟 (文/罗墨轩)

本帖最后由 管理003 于 2016-8-2 11:51 编辑

因为在浙江卫视录节目,所以晚到了几天,虽然在泉垴小学呆的时间不长,但有许多所见所闻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车行五小时,一路上看到那些圆形的黄土塬向后跑去,梯田镶嵌在黄土大地上,一层层向下铺排、展开。从西吉县城到泉垴村,是一段极长极长的盘山公路,上山的那天,正是爽朗的好天气,我坐在车里,蜿蜒而上,伸出双手,感觉自己拨开那一层薄薄的白云,便可以仰望到浩瀚的星空。一时间,路上奔波的疲倦一扫而光,我开始想象,憧憬,在那个盘结在山顶的小学里,将要与我的队友度过怎样美好的二十天。

学校在山顶,视野极好,远处有一排起伏绵延的山群,村民指给我说,那里就是六盘山。我想起了北宋时候,党项民族曾在这里建立了西夏政权,我本来以为,空旷的天空和广袤的山峦,能够赋予这里的人民质朴、勤劳、果敢的品质,一如那时候的党项民族,有一种马背上长大的民族独有的豪迈与坚韧。

和孩子们一起涂鸦

但是,通过第一天的家访,我发现大山的闭塞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们早已经失去了很多原本应有的美好。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我在第一天上课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他们愿意跟我玩,下课时蜂拥而上围住我,要我陪他们做游戏,哪怕每次做完游戏身上都会一身的土,我还是很乐意陪他们一起玩耍。

然而他们的家长,虽然身上依然保持着山里人的质朴,但是他们平时对孩子们的关心实在太少,有的妈妈不知道孩子的生日,甚至连孩子的大名都不会写,在条件比较差的家庭中,没有牛羊,没有电视,有的只是一个简单的锅灶和一张铺着褥子的床。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家务农,孩子非常缺少来自父母的爱。当我和其他队员走进村民家中时,有的家庭只有妈妈在家,有的家庭甚至双亲都不在,家里只剩最大的孩子。这些年纪最大的孩子,因为要放牛,务农,帮助父母维持生计,而因此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我记得我其他队员坐在床边,看着怯生生的姐姐站在那里,我们邀请她来一起坐,她推辞了半晌。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发现孩子们因为长时间见不到父母,一方面因为爱玩的天性而耽误了学业,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庭情况所知甚少。这些都令我们感到惊讶,但更多的是惋惜。


当第二天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的课被安排的比较靠后,所以前几天都在旁听其他队员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不知道我们有56个民族,也不知道我们这些来支教的老师是汉族人。这并不是孩子们不爱国,而是他们对大山外面的世界不够了解。我对这些简单而幼稚的错误不感到生气,相反我恰恰感觉到我们来进行支教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有一些情况是值得欣喜的: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一些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比如化学,音乐,英语,能够激起他们非常大的兴趣。他们对化学世界奇妙的变化,音乐的律动,英语的动听充满了好奇。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这些孩子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只是需要为他们做进一步的引导和拓展。

周末,采购完下星期的物资,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一周。夜幕渐渐笼罩了四周,只有几声牛的低吟从远处传来……

泉垴小学 罗墨轩

2016年7月26日

推荐动态
我要捐赠

支持您喜欢
的公益项目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能帮助更多人改善困境,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我要捐赠

查询我的
捐赠记录

查询我的捐赠

扫码关注甘露公益

  • 总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