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占清 图/赵林
————————————————————————————————————————————————
1、在路上
6月29日早7点半,在省博物馆附近等到了路过的旅游大巴,去夏河游玩。去草原看看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虽然老家距离同样是藏区的天祝草原很近,也常乘车路过那里,却始终没有驻足亲近过。前段时间看了姜戎的《狼图腾》,让我更对有花草有森林有牛羊有狼狐有牧人的草原非常神往,因而对本次旅行充满了小小的兴奋和大大地期待。
大巴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同行的有我们西部爱心公益社的9个大人,两个小孩,还有来自西安、上海、内蒙以及兰州本地的游客。与我同坐的是一位西安的中年女士,我对古都西安的无限崇敬显然让她非常满意,一路不停的招呼我吃她带的各种美味零食。她用西安方言与同伴高声的聊天,和我则用带着西安口音的普通话交谈,在不停的和她赞美陕西省及西安市历史之悠久、人文之深厚、城市之整洁壮美之余,我按捺不住,也谦卑的向她推销了些甘肃的山河与人文。
汽车出了拥挤而狭窄兰州城区,一驶上高速公路,就像是遇赦的囚徒般身心拆除了枷锁,跑的欢欣鼓舞而酣畅淋漓,不觉就到了临夏。
导游妹妹戴着眼镜,目光清澈而坚定,很有团支部书记的气质。她照例得给游客们补一补关于临夏的知识:伊斯兰教区啦,穆斯林风情啦。倒是车窗外随处可见的形态各异的清真寺让游客们得到了更加鲜活而生动的认识。我也曾去过几次临夏,却也第一次才发现沿途的清真寺真的是那么多,有阿拉伯风格拱尖金顶的,也有绿瓦覆盖的汉式宫殿建筑,造型各异,典雅精致,规模都不是很大,纯净的白色在绿树掩映的洮河峡谷中显得非常醒目。在临夏市区内外,有几座清真寺规模较大,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这么多的清真寺,自然引得车内正在睡觉和聊天的游客们纷纷探头观望,相机咔咔嚓嚓,摄像机左顾右盼,一阵忙活。只有车内的两个小孩,不闻窗外之事,居然也不瞌睡,一本正经,口型一致,念念有词,认真一听,原来是在背诵课文,呵呵,两个认真的小学生背后,必有一位能干善教的语文老师,让也做过几天老师的我羡慕而佩服。
汽车飞驰,越往南,大地被绿色覆盖的就越结实,越往南,地势越高,越往南,山形也越险,空气也越凉爽,色彩也越纯净。突然一个转弯后,两座险峰对峙,一条小河中流,峰上有树,河边是草,满眼的翠绿不由分说从眼眶将清凉咕嘟咕嘟直注入人心里,再抬头,天突然蓝的干净,云突然白的纯粹,山上河边,没有人,没有牛羊,没有狼狐,一片空旷寂静,只有公路上的车在鼓足劲的在爬坡,继续爬,说是到了土门关。
过了土门关,就是甘南地界。按导游妹妹的说法,就到香巴拉了,是神仙的居所。
导游照例要讲讲藏区的风俗人情,对我有用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是喇嘛,喇嘛是藏传佛教里面级别较高的僧人,普通的僧人只能叫阿克(音)。
有个小插曲让我比较捧腹,导游妹妹说,在草原上人们可以随地唱山歌——“唱山歌”就是撒尿。我突然就想到了当年斯琴格日乐在舞台上扯满了嗓子的狂吼:唱山歌呃——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和……联系到导游妹妹的奇特阐释,就成了:这边唱来,那边喝,那边喝……哈哈哈!
说来“一国两制”还真不是邓公首创,古时候我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历来就是羁縻政治,因俗而治,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固有的活动范围。土门关自古就是汉藏民族天然的分界线,出入藏区的重要关口。按导游妹妹的说法,这里还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点,恍然间更从大中华地理格局的高度,为此地平添了几份神圣与崇高。
土门关原有巍峨壮观的城楼,现已无存,今人又修了一座藏式风格的门楼,虽不甚高大,却也精致有气度,藏韵十足。汽车穿门而入,继续爬坡,山势愈高,峡谷渐窄。老远看到绿色中金光一闪一闪,近了才知是寺庙的金色楼顶——这寺庙当然不再是清真寺了,都是藏传佛教的寺庙。藏式方方正正的建筑,铁锈红色的门框窗框,或有同样红色的喇嘛出入,寺庙周围有村庄,村庄外有一块一块不大的青稞地,针芒像阳光一样,正在怒放。
公路蜿蜒而行,虽然顺畅,但你能想得到在没有这条路的年代,人们的出行是多么坎坷与曲折。那时的旅人一定会庆幸有一条潺潺的小河伴随着他一路的艰辛,冲淡了他的寂寞,这就是大夏河,夏河县由此得名。
于是到了夏河。
2、小城
夏河县城叫拉卜楞镇,自然,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就在县城边上。我们的安排是当天下午先去城南10公里的桑科草原。匆匆下车,在名曰曲登嘎布的宾馆登了房子,然后出去吃饭。
十一人中的林子,是西部爱心公益社的头,曾在夏河生活过一段时间,他还有个身份是导游。虽然今天他也是游客,但是他很快就发挥自己的优势,找了一家与拉卜楞寺隔街相望的藏式餐馆。于是大家坐定,点菜,等待。
我们的饭桌是一张会议室里用的那种长方形桌子。趁着饭菜还没上来,介绍一下同行的朋友们:林子,刚才已经做了介绍;风趣的老车,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兰州水车发明者段续的后人老段,是另一个小女孩的爸,一聊才知道两个小女孩是同班同学;小周,是西部爱心公益社的“财政部长”,也是我们这次旅行的财务总管;不用说还有几位美女:活泼的小张;温柔的小王;知性的果果;文静的老段女儿的姑姑——应该可以称她为小段吧。当然还有我,除了林子、老车、小周,我和别的几位都不熟,于是向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投去了讨好的目光。
我们吃饭在三楼,窗外直直望去就是一片苍翠的山坡,松柏云杉密密的插着,山坡后面的远处是更高的山,更高的山有一半藏在云里,风一吹,这边露出来,那边又躲了进去,从露出的深黑颜色看,那里的森林应该更加茂密茁壮。最近的一片山坡刀削一般的平,坡度较陡,坡上用石头镶出了一块约篮球场那么大的长方形空地,这就是著名的晒佛台,每年正月十三,这里是拉卜楞寺举行盛大的晒佛法会的地方。
从楼上看,夏河县城是建在一个峡谷里,其实就是来路上河谷的延续,不过这里要宽阔的多。建筑虽多是现代样式的三五层楼房,但是外观都是统一的藏式装饰,门窗用红色镶框。城不大,但整齐干净,街道宽敞,到处弥漫着藏香和酥油的味道……
不多时,饭菜上桌。除了几个汉家菜外,几味藏餐让人难忘:蕨麻米饭、藏式包子、糌粑、酸奶。蕨麻米饭是在一小碗白米饭上面撒些许紫色的蕨麻,再加些白糖和酥油。白糖还是没有化开的颗粒状,嚼在嘴里咳儿噌的响,蕨麻嫩脆,米粒粘软,酥油膻香,整体感觉非常奇妙但也较难适应,女士们都尝一口就吃不动了。包子就是包子,热腾腾的,皮青色,有点瘪,咬一口,嫩烂的牛肉馅就滴着油从里面挤出来,很好吃,就是膻味大点。糌粑是用青稞炒面和着牛奶捏出来的,口感松软,香味自然,咽下去的感觉很舒服。最受欢迎的当属酸奶,这是草原上现酿的,毫无疑问是最纯正最天然最绿色的酸奶了,味质俱佳,无法形容。
邻桌是一个中国美女导游和几个老外,女导游的英语说的好像比老外还好,他们叽里咕噜的交谈着,偶而来一句我也能听懂的:oh my god 或者 think you之类。于是突然发现老外多大概也算是夏河小城的一景,当然,这应该也是所有著名旅游景点共有的特色。
饭毕,稍事休整,中午两点半,大巴直插草原腹地,目标桑科草原。
3、草原
从晒佛台下的公路持续南进,山势渐缓,地势渐高,树越来越少,草越来越密,终于将绿色一路舒缓的铺了过去,真正的草原,说到真的就到了。
快到桑科时路边有一片明镜似的水面,叫鸳鸯湖,大巴在此稍停了一会,大惊小怪的男男女女们欢呼着下车,纷纷摆姿势留影。一下车就感觉到空气出奇的好,山很远很远了,而且都因坡度舒缓而显得温柔,大地笼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山因为远而在这轻纱里显得更加飘渺而不真实。山与湖之间是广阔无垠、一马平川的草海,草地中间有一片森林,形态不像是云杉或者松柏,茂密得像草一样,一大片一大片的。一条蜿蜒的小河银蛇似的穿出这森林,继续在草中神出鬼没,或隐或现,一直注入鸳鸯湖,稍事停留,又从湖的另一头继续爬进草地,安静的消失于远方。
大巴继续往南,那片隐藏着小河的树林远远的一路陪伴着,追随了许久,渐渐消失。车离山越来越近了,但山依旧很远很远。这不远不近的地方就是海拔3000米的桑科草原。
桑科的天很低,广袤的草海舒缓的伸到远方,与山相连,山又与天相接,由于天气阴沉,于是草原、远山、天空都成了黑乎乎灰蒙蒙一个颜色,真正成一体了。雨点窸窣,清风微寒,大家纷纷穿上外衣,欢呼着,骑马的骑马,拍照的拍照。
桑科草原是承包给牧民的草场,用铁丝网划分界限,在这自然天成的草原上,铁丝网多少有点煞风景,骑马的游客们一批一批在悠哉乐哉着,不时传来几声惊叫和欢笑。
却看不到牛羊。
是啊,草原上看不到牛羊就像是学校里看不到学生,寺庙里见不到和尚一样,感觉简直就是有自然无人文啊,有点失望。好在远处有一头黑色的牦牛,还有两头看起来刚出生不久的小牦牛犊子在那里并肩散步,两个小姑娘像是看到了亲同学一样,欢呼雀跃的飞了过去。
黑色的大牦牛鼻子上有个圆环,一根长绳穿过圆环栓在一截木杆上,所以的它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以木杆为圆心,以绳子为半径的这个圆圈之内,好在绳子足够长,让它有充分的活动场地。见到大人小孩跑过来,似乎很不情愿别人打扰它的宁静,躲着不让人靠近。而它的体型、尖角、腿蹄也让人敬畏,大家不敢上前,只在远处拍照。
走近了才发现两头小牛是无比的可爱无比的萌,比一头成年藏獒大不了多少,一条绳子连接着它们各自的一条前腿,所以它俩只能是并肩行走。两只小牛的头和身体几乎一样大,体态憨拙,目光清澈而顽皮,毛茸茸的像个大玩具。一只是黑白相间,一只是黄白相间,让人无法确定它们和那头黑牛的关系。见人走近它们就快步走开,企图逃离人的好奇心之外,但是毕竟被铐在一起跑不快,于是呣呣叫几声交谈一下,呆头呆脑的转身,继续并肩向前。
曾经读过一位诗人关于“坐在草原深处喝酒”的文章,让我神往不已,正好雨点渐大,于是找地方喝酒。
我们进了一座据说有60年历史、搭建级别颇高、搭建者身份颇尊贵的黑色藏包,包内中间是土炉,一边是放杂物的空地,一边是约30公分高的类似于炕的土台,壁上挂着唐卡,台上铺藏毯,大家上台盘腿而坐,不多时,主人端上来切好的牛羊肉和用木桶盛着的青稞酒,我的口水早就流出来了。
同我们一起喝酒的还有上海的一对中年夫妇。先生光头而内涵,夫人谦虚而温婉。他们从敦煌一路向东,横穿河西走廊,又来到甘南。于是大家倒酒、碰杯、干了、欢呼!
照例得有人过关,老车当仁不让,第一个过关,一关下来,小周已经面红耳赤,目光游移;上海先生每次只碰一小杯,夫人则以水代酒,连声说着感谢;老段和林子本不怎么喝酒,貌似只有我和老车能喝了,突然竟杀出了小张。小张摩拳擦掌,口气大的离谱,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能喝的主,女人要是能喝酒,一般量都惊人,于是继续狂吃海喝,不亦快哉。
两个小姑娘忽然从外面跑了进来,每人手捧着一束细碎的紫色野花,像是手捧着一座金矿,夸张的向大家炫耀着,尤其让人好笑的是,她俩也把各自的一条腿绑在了一起,彻底和她们亲溜溜的小牦牛同学一样了。
酒喝舒服了,叫来三辆车,去甘加草原。
甘加在夏河城西北20公里。路过夏河,林子买了一箱印着马的小纸片,叫做龙达,藏族的司机教我们在路上撒,边撒边喊:拉加罗!说是“天神战胜了”的意思。于是一路振臂狂撒狂吼,龙达迎风飞舞升天,好像天神已经知道了这些狂妄汉人对他的称颂。
甘加草原旅游开发尚未完全到位,又没有铁丝网,因为更显得原生态,野味十足。草原被群山环绕,我想起了《狼图腾》里面打围的场面,好像就是在这种地形下展开的。我们在一座山包上驻足,碧玉似的草原像个巨碗一样净收眼底,弥漫的雨雾中,碗底逶迤细小的河流和零零散散的村庄若隐若现,恍如仙境,让人留恋。
不觉天黑,将剩下的龙达抢着撒完,回城。
4、拉卜楞寺
30日凌晨5点半大家就起了床,去城北看了油菜花,又匆匆吃过早餐,赶往拉卜楞寺。
这座世界著名的佛学院与我们平常概念里的寺院有点不一样,它依山而建,若不说金碧辉煌的经堂宝塔,这里更像是个村落,一个一个的院落方方正正,排列有序,道路四通八达,僧俗人众,往来不绝。这个村落也有自己的围墙,那就是转经长廊。
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环绕寺院三四公里,转经筒色彩鲜艳,体型高大,经廊一眼望不到头,非常壮观。据说转一次经筒就相当于念诵了一次经文,但身边匆匆的藏族同胞都没有因为转经筒而丢掉了口中的念诵,他们中间有老人,也有小孩,个个念念有词,目光虔诚,他们温润如初春暖阳般的表情无疑为我们这些外来者标示了幸福之所在。遇到了好几位藏族老奶奶,背驼的几乎成直角,步履蹒跚几不成行,但你知道她们肯定会顺利走完这转经的全程。
转经筒旁边的小路上,有磕长头的人在起伏跪拜,不时有红色的喇嘛或在人群中穿过,或静静站在远处观望着世界,他们拉起衣袍半遮脸面的样子,像极了那些藏族题材油画里主角。当然他们本来就是那些画中的原型。
与藏民的虔诚相比,游客们的转经更像是好奇的游戏,人们大惊小怪的叫着、笑着,惊讶于这神奇地方的神奇场面,让藏香弥漫经幡飘扬的圣地添了几份不和谐的音符。
一路转经过来就到了贡唐宝塔。宝塔高达31米,老远就能看见。据说是通体镀金,在阳光下金光灿灿,一望而知不是凡间之物。与拉卜楞寺的其他建筑一样,这里也是一个单独的院落,大门的木雕非常精致讲究,门内两侧分别是两个金黄的转经筒。塔基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多层建筑,层层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底层周围是一圈铜制的经轮,转了一圈,才觉出这大殿真大。
殿内供奉着巨大的佛像和唐卡、壁画,还收藏有数万卷的佛经。大殿有数层,登至最高层继续爬陡梯自天窗而登顶,顶上便是镀金的宝瓶,大的惊人,周围装饰着庄严的佛像。能与如此神圣之物亲近到零距离的程度,颇让人受宠若惊,心生敬畏。在这里可以看到拉卜楞寺的全貌:静穆的群山,幽暗的森林,庄严的佛殿,整齐的僧舍,缭绕的烟雾,逶迤的人群……也能明显的看出不同大小的院落、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等级的装饰。
下了贡唐宝塔,去旁边的山神庙煨桑。煨桑貌似相当于汉人的烧香。庙院中间有个巨大的煨桑台,浓烟滚滚,柏香弥漫,人们在烟雾中将柏枝、青稞炒面、牛奶、哈达等一套贡品撒入煨桑台,藏民们都默念着大概是祈福的话,从左向右围绕煨桑台转一圈然后结束仪式。
山神庙里有头圈养的大黑熊,据说很有神性。一段院墙因意外坍塌后它从豁口闯入,乐不思蜀,不愿离去,于是僧人们为它建造行宫,让它常驻于此。为了顺应天意,庙里还在那段豁口处建了一座精致的门楼,门是锁着的,专供黑熊出入——藏人对自然、天地、神灵与生命的敬畏由此可见一斑,让人慨叹而敬佩。
出了山神庙,顺来路回走,穿过大大小小的院落,就到了大经堂。
拉卜楞寺佛殿众多,为了保护文物,都是隔日轮流开放。我们只参观了药学院、弥勒佛殿、闻思学院等。一个年轻的僧人用不太标准但很亲切的普通话为我们讲解,他目光温润,脸上满是虔诚、谦虚和自信。
所谓大经堂就是闻思学院经堂。这里是全寺的中枢,也是全寺最宏伟、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大经堂前殿是汉式宫殿建筑,后殿是藏式建筑。前殿洁白的墙翠绿的瓦,简洁、从容而大气,顶上装饰着被雌雄双鹿簇拥着的巨大金色法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辉煌夺目。这一切都让这座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尊贵非凡。大经堂内可以同时容纳4000多僧人活动,由140根粗壮坚挺的方柱支撑,单是这柱阵就让人震撼不已!经堂内供奉着各种佛像,四壁、殿顶及方柱上悬挂着许多唐卡、经幡,富丽堂皇而又庄严肃穆。
向来吵闹的游客们在这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只有导游僧人亲切的解说在幽暗的柱阵中回荡,伴着藏香与酥油味在大经堂里飘忽穿行。酥油灯闪烁明灭,神的身影忽隐忽现,天堂触手可及。
我的耳畔突然响起了巴里奥斯的古典吉他名曲《大圣堂》,它是用西方乐器来表现西方教堂的一支曲子,但它表现的那种圣洁、神秘、虔诚、宽容、悲悯、苦难、庄严、坚强与悲壮是超越地域和宗教的。游荡在如林的方柱间,我又找回了初次聆听《大圣堂》时的那种震撼与狂喜,那种神魂颠倒,那种怅然若失……
走出大经堂,阳光刺得人眼睛好久都睁不开,天彻底晴了,蓝的好像不是天一样。
举目四顾,你才发现这蓝得不真实的晴空下的一切,颜色都是那么纯粹、那么纯粹的不真实——但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真的。而我,有幸经历了。
2013年7月2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