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定参与这次支教活动时就开始幻想,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旅行,一次怎样的经历。有人说挺好的,不然假期就无聊了;也有人说,花钱找罪受,不如去做实习,不仅锻炼自己,还能挣钱。但这些都算是从自我出发的,而对于支教,我更多的是在想我们真的能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好的东西吗?孩子们真的能从中受益吗?
带着疑惑与心中的一些期待,回家两天后的我便又拎着大行李箱出来了。一个人开始去目的地。虽说属于相邻市,但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一个人坐在长途汽车上就越加显得路途遥远了。三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土门,一个类似于集市的小镇。确实感觉经济比较落后,连镇上都没条正规的路,每次有车经过便尘土飞扬白茫茫一片。但这并非我们最终的目的地,还需要打出租(人称全国最高价—起价20元),再转车到达了新胜村新生完全小学。在镇上我去饭馆吃饭,遇到了一位新胜村的叔叔(也就是后来每次我们去镇上都要包的一辆面包车司机),他是开小型客运车的。在跟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我们将要去的这所学校近几年都有大学生过来支教,由于家长们感觉支教对孩子们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提高的,所以都比较支持。尽管叔叔的孩子已经高中了,但他还是说:“你们这些大学生真好,来给我们的孩子上课。
来到学校,跟想象中的差别不大,走进我们的寝室---一张乒乓球桌和几张课桌就是我们的“床”,条件似乎有些简陋,伙房是个大锅灶,我们做好了自己做饭的准备。收拾收拾,准备新的一天。
我是和叶君共同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见孩子们前,我们准备了小游戏,还有一些糖果作为礼物。第一天进教室时,略有些紧张,当见到孩子们并不拘谨,便放心了。但有点震惊的是这个班只有靠门两排坐了八个女生,其他都是男生。比例超过了一比三。当时有点担心不会还是因为重男轻女而不让女孩子读书吧。带着疑虑第二天便开始了家访。
家访对于我们,算是支教中感受最多的活动吧。真正的体会到了现在农民的攀比心理、虚荣心、以及贫富差距和有些家庭对政府的不满。
在家访过程中,家长们的热情令我们感动,但大多数的家长不愿意向我们透漏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DVD机、音响、风扇等电器一个不差,地板砖、高档沙发都应有尽有,但提到收入时还是会很含糊的说说就罢了。不过,整体来讲,只要父母都外出打工,那么家庭条件都不错。但有些家庭,为了必须有一个儿子,便不断生孩子,班上有三个家庭都是父母为了生儿子而有四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往往经济不宽松,而且女孩子的教育往往也不够好。不过所有的家长对我们都很热情,每次都切瓜沏茶的招待我们,让我们觉得不带给孩子们点东西就会心生愧疚。
家访中,有很多家长提及到民办教师这个问题,令我有些担忧。老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如何让孩子学好呢?据孩子们讲每学期的卷子一科大概有三套,语数外三门有时候就会出现一晚上三张卷子的情况,如此大的作业量我上初三时才偶尔遇到,而他们只是小学而已。还有一个传奇的英语老师,也不知孩子们说的是真是假,说她因为没考上高中便来这里教英语了。如此的教学资源如何让孩子们考入好高中好大学?
尽管我们只教小学生,但家访时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初高中生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离开家乡,越远越好。提到大学,都认为分高了能去外省上就去外省上,觉得甘肃太落后了。而事实在这边,小升初还算是容易,基本都能到当地初中上学,但在升高中时,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就会失去上正常高中的机会。复读,上职业技术学院、甚至于外出打工等等。而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落后,老师们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与目前当地的学生发展状况有关。即使是考上高中了,上了当地的培优班,也没几个能真正考入好大学,这种现象使部分孩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质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还有一件让我很无语的事。我们班有个孩子身体很虚弱。据她妈妈讲当年因为发烧差点休克,算是从鬼门关里逃出来的孩子。小小年纪吃西药吃得胃很不好,瘦骨如柴。孩子的母亲讲每年差不多要病发一次,每次都是高烧不退,一次就得好几千。现在找了为老中医吃中药,情况好像还好一些,当时和我家访的叶老师与我都一致认为应该带孩子去大医院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把病情弄清楚,不能总等到病发了再到医院去花大笔的钱吧,一次查清楚。以防病情越拖越重。而孩子的母亲却总是一句“没钱”。她是爱她的孩子的,但只要她自己看着孩子是健康的,她就觉得孩子是健康的,就不愿去医院,还以大医院贵为理由。所以,我觉得父母的防患意识太差了,总是不能想清事情的原委,只顾眼前孩子的生活状况,而不考虑孩子的未来。我觉得在这方面,医疗知识普及工作还有待提高。
也许真的是经济落后的原因,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太多问题。但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真的是很有意义而又愉快的。尽管女老师们各个都没几天就嗓子哑掉了,但在西瓜霜金嗓子的陪伴下我们都挺过来了。在学校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二十天转瞬即逝,“老师,明天还来么?那后天呢?……老师,那你们明年还来么?”在孩子们一声声的追问中,我们含着泪结束了这次支教活动。
这二十天,有收获有遗憾,有高兴有失望,但一切都结束了。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无意义的支教活动,但对我而言,它是一段特殊而难忘的经历,而我也相信它给予孩子们的也是一段幸福而欢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