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间的标尺上向前眺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或许想象不到,将在70年后,提交一份1624.15亿元的年度慈善捐赠成绩单。
70年的历程,中国的慈善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全民参与公益慈善的新风尚。70年的征程,这一路上的起承转合,无不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似一根丝线串联起慈善事业上的点点珠光。
1949-1978百废待兴中的慈善力量
从1956年到1965年,华侨捐建蓬勃发展,以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爱国华侨刘玉水等为代表,这一期间仅福建省华侨捐款兴学总额就达5400多万元。此外,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股文物捐赠热潮,张伯驹、潘达于、郑振铎、朱家溍等收藏大家纷纷将自己的收藏珍品无偿捐赠给国家,这股文物捐赠热潮一直持续至70年代末。
1978-2008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
1978年,民政部恢复设立。此后,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公募基金会陆续成立,从组织机构建设到职能发挥同步动作,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自此开始焕发生机。1981年7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基金会,1989年推出并实施了旨在资助贫困地区失辍学女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项目——“春蕾计划”,截至目前,“春蕾计划”已资助女童超过369万人次,捐建春蕾学校1811所,对52.7万人次女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三十年,‘母亲水窖’累计帮助中西部地区296万人解决饮水困难;为贫困地区捐赠2624辆‘母亲健康快车’及车载医疗设备,受益人次达6600万;为40万贫困妇女实现创业与就业愿望,辐射带动350万人脱贫致富;为77万个贫困母亲捐赠邮包……”1988年12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成立,自此肩负起全面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和妇女事业发展的社会职能。




2008-2019互联网时代的全民慈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改革开放以来伤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最大的一场天灾。灾难激发了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心,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激活了蓄力已久的慈善事业。




来源:中国社会报
转自:公益慈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