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志愿者的微笑,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加入到志愿队伍中,践行志愿者精神,为社会奉献爱心。
志愿者、义务工作者,是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志愿服务看似人人可为,其实不然,大多数人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不仅需要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
由于志愿者队伍的组成较为复杂、松散,也带来了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参与目的各不相同,大家因“爱”相聚,刚开始有一种新鲜感,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退出组织。
有些志愿者认为志愿是一种“业余爱好”,当然想什么时候“志愿”就什么时候“志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该受任何约束。作为团队负责人,考虑到大家都是无偿付出,因此对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当行为,也只能委婉地提醒,而无法提出严肃批评。因此,志愿者都还停留在参加凭兴趣、做事凭良心、约束靠自我的基本层面。
近年来,公益组织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欣喜之余也面临着服务同质化、形式化的问题。于是,部分志愿者觉得有些活动就是走形式,大家都在做没有什么新意,团队负责人应该考虑做一些影响较大的项目,例如艾滋病患者救助,贫困学生长期帮扶等等志愿服务项目。
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救助帮扶活动所需的资金和物资需要有人来买单。目前,民间公益组织普遍存在缺资金、缺人才等发展瓶颈,办公场地、经费及开展活动的费用,需要向社会寻求赞助。活动中产生的交通费用,全部由志愿者自行承担,想把公益事业做大做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志愿服务组织以“服务”为主,捐款捐物为辅,我们要清醒地知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公益是一个长久的事业,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仅靠个人无底洞式的投入和公益热情很难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