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商报 来源:任静
曾经在《华商报》上看到一幅题为“贫困也是一种隐私”的漫画,反映的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扶贫办在网上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引起了误解,并让被公布的学生直呼“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起全晒出来了。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在我国,很多慈善行为都是大张旗鼓,昭告天下,唯恐天下人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是暴露了受助者的凄惨境遇来彰显施善者的仁慈,让他们面子上有光,或者因此成名得利,却忽略了受助者的内心感受,或许他们宁愿忍受贫穷、病痛,也不愿被推到聚光灯下,毫无遮掩地袒露自己的贫困或者窘境吧。被公布的贫困学生直呼“受不了”正是这种心理的反应。
过去参加一次讲座,南京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马建宁老师讲的一个关于施善与尊严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纽约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而来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开眼睛,甚至呼吸都会吞入冰冷的雪水。有时前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才发现已经积雪盈呎,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号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公立小学,即使那雪已经积得难以举步,却仍然正常开课。只见黄色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送小孩子,老师们则一大早就铲开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而停过七次课。这是多么令人不解的事,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质问学校,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最后的反应全都一样——怒气冲冲地责问,再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
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虽然有许多百万富豪,但也有不少赤贫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甚至可多拿些回家当晚饭。学校停一天课,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停课。
有家长问:“何不让富裕的孩子留在家里,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饭?”
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施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对美国的公立小学和顶风冒雪上班的教师油然而生敬意。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应该倡导一种正确的慈善文化:即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对受助者人格尊重基础上的慈善。明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也写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如今,时常会听到“今天你行善了吗?”窃以为,这种问题简直有些匪夷所思,本身就是对善的曲解。善不应该是作秀,不宜大张旗鼓地张扬,而是出于人们美好的本能,行善是内心对善的一种向往。善,首先要出于本能,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怎样才能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善意?我以为这个问题很值得国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