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下午3时左右,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文学圈内一片惋惜和缅怀之情,作家、评论家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中表达对雷达先生文学批评成就的敬仰和突然离世的哀痛。
雷达
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工作,后任《文艺报》编辑组长,《中国作家》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研究员。
雷达先生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评委,还兼任母校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报》《文学报》《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小说选刊》《文汇报》等专业性报刊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约三百万字。出版过《民族灵魂的重铸》《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等论文集15部;《雷达散文》《缩略时代》等散文集多部。
雷达从艺术规律的要求、从美学观点的要求出发,对作品进行有说服力的艺术分析,富有现实和生活的气息。譬如在评论刘心武发表于1977年的著名短篇小说《班主任》时,雷达认为,尽管《班主任》等短篇小说在思想深度特别是人物塑造上都存有不同程度的弱点,但其可贵之处在于踢翻了既有的清规戒律,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地“看取人生”,有着真实的血和肉,写出人民群众的爱与恨。
业内称雷达为“经得起批评的”评论家,除了以文学评论著称,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
很多作家对雷达的评论风格及在文学评论界的地位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曾写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位批评家在他的批评生涯中几乎贯穿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几十年来,雷达始终是处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前沿,始终引领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始终处于中国文学漩涡之中心的位置。”
刘震云也评价称:“要研究雷达的文学评论,首先要研究生活中的雷达。雷达是一个有趣、有良知的人,有对人、对生活、对人和生活背后现实的良知,有对文学的良知,所以雷达的批评写得有趣、有洞见,非常有文采,有时候评论甚至比原文还好。”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说:“雷达的去世很突然很意外。前几天开会还碰见他,还说起他刚出了本书,让我看一下。我刚才所以去他家,因为我觉得不见他家人,我无法证实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总结40年来的中国文学,雷达是一个贯穿性、标志性人物。从7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他一直都在文学创作批评的中心位置。他在理论批评方面的很多特点,几乎是无人能够企及的。这个人去世之后,文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雷达’,这个损失是难以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