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新闻】做慈善,很难;让别人理解,更难


慈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这份善心,很难。让别人理解你的善心,更难。保证自己的善款能用到实处,难上加难。我们要更客观全面地理解捐款人的善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于慈善机构的审计与监管。

捐款人常常会收获一些社会荣誉,而这些荣誉又会在客观上帮助他们受到社会的尊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财或成名的机会。但我们无法分清这是客观结果,还是主观动机。做慈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这份善心,很难。让别人理解你的善心,更难。保证自己的善款能用到实处,难上加难。我们要更客观全面地理解捐款人的善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于慈善机构的审计与监管。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做慈善,以及慈善款使用的争议性新闻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一现象一点都不奇怪。随着做慈善的人数在增加,有关的争议性新闻必然也会随之增加。做好慈善事业,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有些朋友可能简单地认为,做慈善简单得很,有爱心的朋友,不求回报,所以掏腰包给穷人,这就可以了。其实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一方面,别人会质疑你为什么要捐款?另一方面,你该把钱捐给谁?通过什么渠道把钱交到慈善受益人手中?如果通过中间代理人做慈善,如何能保证中间人尽心尽责?

一方面,捐款人的动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质疑。正如著名导演冯小刚说的:“现在是你不捐钱不慈善什么事也没有,一捐钱做慈善就挨骂遭质疑。原来文艺界一说捐款一呼百应,现在谁也不抻头,都怕捐了钱还挨骂。捐少了说你抠门,捐多了说你显摆作秀。”冯导说的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文艺界,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比如,全单位给地震灾区捐款,捐款数额是与行政级别成正比,假如一个小科员捐款数额高于局长,别人不但不会说小科员的好话,反而会要求他赶紧把“多出来”的捐款拿回口袋里。

捐款献爱心,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altruism )。著名跨学科理论大师赫伯特·西蒙在《人类行为谈理》一书中指出,除非是面对直系家庭成员,否则没有百分之百的纯洁的利他主义。换句话,捐款者多多少少都有点私心在里面。请注意,这里的私心指的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ed),而不是自私行为(selfish)。根据霍克曼和罗杰斯1969年的一篇名为《帕累托最优的再分配》的文章,当富人把钱捐出去,然后看着穷人开心地笑了,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高于富人自己花钱所带来的幸福感。就比如说,花费100万美元可以买幅名画,也可以资助20个博士生,后者给比尔·盖茨带来的幸福感可能就高于前者。

由此我们就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捐款人的心态,特别是那些把慈善款直接交到穷人手头的富人。这些捐款人的确是有私心的,但是他们的私心就是可以直接看到穷人们脸上那灿烂的感恩戴德的笑容。很可惜的是,这种私心都只是捐款人的主观感受,旁人无法直接解读。而这些捐款人捐多了钱,常常会收获一些社会荣誉,而这些荣誉又会在客观上帮助他们受到社会的尊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财或成名的机会。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捐款人的确是主观上有邪念,他们通过刻意捐款来捞取政治资本,为进一步圈钱打下基础。我们常常能看到捐款人因更多的社会荣誉而获得更多成功际遇,但我们无法分清这是客观结果,还是主观动机。这就是慈善难做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捐助人总是有限的,而需要获得捐助的人却是很多很多。捐助人常常无法拥有足够信息,来判定谁最应该接受自己的善款。本职工作非常繁忙,也不可能有机会把善款直接交到受资助者手中。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慈善机构来做慈善事业的中间代理人。于是又出现了两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手续费收多少?二是代理人是不是会从中谋取私利?

慈善机构也是要给雇员发工资的。搜集善款然后异地发放,可能是一个遥远的过程,这也是有管理成本的。所以慈善机构收取一定管理手续费,也是合理。但是收取多少比例算是合情合理,却没有客观的标准,这是一个灰色区域。倘若实际花费的管理费用只有10%,而实际收取的费用却是15%,那么这多收的5%怎么办?又如何监管好这笔5%的款项,是一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慈善机构有足够的动机来增加管理费用。倘若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收取管理费用,如此一来,能坐火车的时候为什么不坐飞机呢?反正有捐助人给飞机票买单。可是,又有几个捐助人会有时间有精力,去翻看慈善机构的详细账目?所以,这里就有个很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信息不对称”与“代理人控制”问题。

简言之,做慈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这份善心,很难。让别人理解你的善心,更难。保证自己的善款能用到实处,难上加难。我们要更客观全面地理解捐款人的善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于慈善机构的审计与监管。


推荐动态
我要捐赠

支持您喜欢
的公益项目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能帮助更多人改善困境,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我要捐赠

查询我的
捐赠记录

查询我的捐赠

扫码关注甘露公益

  • 总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