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不过2000元的环卫工,17年接力救助贫困学子,这样的善举新闻,读后心头却掠过一丝苦涩。在我们这个社会上,穷帮穷的故事并不少见,但无论这里面透着多么伟大的爱心力量,总令普通如我一样的平凡人内心无法平静。
不知道这样的新闻是“好”新闻,还是“坏”新闻。
一个不遗余力表彰穷人做慈善的社会是悲哀的,但你又无法对这样一群已经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释放出的悲悯之心无动于衷。
慈善当然不分尊卑贵贱,人人皆可参与,尽己之力已属不易。但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以数量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反应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对于这一点,于丹曾经有过非常精辟的评价。她在一次讲演中讲述了一位山村妇女十几年如一日照顾村中孤寡老人的故事后说:“如果一个富人做这样的事情,那他是做慈善,如果是一个穷人做这样的事情,她就是作圣贤。”
圣贤的帽子,学者可以用来总结升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但果真戴到穷人的头上,也难免成为残酷的高帽。
慈善当然不是富人的特权,但对穷人慈善感动之余,能否让人们更多地看到其中蕴藏的悲悯之怀,感动之余在内心真正地留下点什么。
古人对社会抱有的最理想憧憬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中国梦,在这条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保障体系的完善,更是每个人无论贫贱贵富心里存有的那颗悲悯之心。(来源:中工网)
穷人才是真正的慈善家
作者:Barbara Ehrenreich 译者:温莎
来源:青年参考
五十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向贫穷开战”,并指出取得这场战争胜利最有效的武器便是“更好的教育,更健全的医疗体系,更有保障的住房政策,更有效的培训,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约翰逊似乎确立了这样的原则——政府具有代表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责任。然而,“向贫困宣战”的口号激起了保守派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强烈反弹。
在他们看来,政府的扶贫计划对穷人来说毫无用处,因为贫穷来自穷人的内心。到了里根执政的时代,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了保守派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认为贫穷并不是低工资和缺乏就业、教育机会引起的,而是基于穷人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不端正的工作态度。
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才使这些责难穷人的理论停止蔓延。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公民正式进入了贫穷的行列,其中不仅有下岗的蓝领工人,也有技术人员、管理者、律师等其他体面行业的员工,这些人都在一夕间失去了工作。
没人能指责这些突然变穷的美国人是因为错误地选择了生活方式。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拥有远大志向,但现在他们也变得一贫如洗——申请救济食品卷,住庇护所,排队等待入门级的工作。这些人的出现,终于令权威人士承认:贫穷不是失败者的特点,也不是因为人们不够努力,仅仅是没有钱而已。
对大多数贫穷的妇女而言,无论经济形势的好坏,资金短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工资太低而引起。我在自己撰写的《美国生存体验实录》一书中提到,我曾经做过服务员、疗养院小工、酒店清洁人员、沃尔玛的保洁员和一户有钱人家的清洁女佣。
我发现这些工作就是陷阱:不能令你拥有几百美元的积蓄,也不能帮你过渡到薪水更高的职业。它们能带给你的只是不固定的工作时间,致使你无法安排他人照顾孩子,或是再打第二份工。在这些工作中,甚至年轻的女性都会很快感到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膝盖和背部总会产生问题——由此带来的伤痛可能会过早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
我还沮丧地注意到,在某些方面,穷人的花费甚至比普通人更多:如果你无法负担第一个月的房租和押金,你将不得不住在更贵的汽车旅馆中;如果你没有厨房,你会发现自己需要靠便利店的食物度日,这除了会导致营养不足,也会产生预算超支的担忧;如果你需要贷款,穷人最终支付的利息要比富裕的借款人高许多倍。大多数私营企业的雇主不提供病假,很多人会因一天的缺勤,甚至是在家中陪生病的孩子而遭到解雇。对穷人而言,贫穷的生活就像永恒的高空表演。
我们的政治文化仍然倾向将穷人视为“不上进的人”又或是“贫困恶性循环”的贡献者。限制穷人的措施违背了约翰逊时代的原则——对穷人伸出援手是政府的责任。可悲的是,这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在高贫困率面前设法保持自满的手段:不是责怪经济形势或社会对穷人的支持不足,而是责备穷人自己。
是时候重振国家对于穷人的责任感了。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现实,那些清理我们家和办公室,为我们准备饭菜,照顾老人的低收入妇女——她们的工资不足以维持生活——才是社会中真正的慈善家。
原载美国《大西洋月刊》
材料均转载自公益慈善论坛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99公益日已经结束,我们的项目依然进行中,扫描关注我们的项目,期待与您一起公益!一起爱!
如有爱心企业愿意参与,请联系我们:
电话:0931-8375684
手机:150026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