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学校刘波老师在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尖科小学支教纪实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谱写了人民教师一首动人的颂歌。这位来自泸州的淳朴的青年,将强项精神远播青藏高原、黄河峡谷,用他无私的爱,给西部贫困山区学子扬起了鲜活的生命之帆,燃起了他们成长和成功的希望。这篇文章就作为邛崃市强项学校青年教师刘波老师在2011年暑期自费远涉甘肃、青海两省支教西部贫困山区的礼赞吧!
2011年6月,刘波老师偶尔从网上获知一个信息,这是甘肃省兰州市民间爱心人士组办的“西部爱心公益社”支教信息,西部贫困山区孩子无助而又渴求学习的目光深深刺痛并震撼了这位来自泸州的强项青年教师,连续三个晚上,他失眠了,第四天,他凑集了全部的积蓄,毅然拨通了“西部爱心公益社”的电话……
2011年7月17号的下午,他只身一人登上了成都开往兰州的列车。一路上,火车不停地穿过各种隧道,他的耳朵持续承受着巨大的轰鸣声,列车越往西走,气候越来越干燥,他的喉咙也越来越干燥,开始时不时觉得嗓子发紧。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有高原反应,这种即将到达的真实感随着不适加剧扑面而来。一路上都迷迷糊糊的没有合过眼,第二天早上7点多的时候,他被汽笛声惊醒了。往窗外一瞅,连绵起伏的高山,宽阔的河滩河流,甚至一度让他有走进了三江源头的错觉,兴奋不已的他拿着相机不停地拍了一路……
中午12:00整,列车准点到达了兰州车站。同行的队友们早已在车站等候,于是很快找到了他们入住的便宜旅店,匆匆地洗了个澡,就找到支教小组的负责人,简单的碰头之后,来自各省的志愿者被分到各个支教点。下午的时候,所有的支教老师一起去聆听了黄河母亲的声音,那黄河母亲巨大的轰鸣声,仿佛就是对这群来自远方的儿子的热情的欢迎……
第二天,刘波老师所在的甘南州的小分队坐上了兰州去往夏河县的大巴。大家一路上畅谈着支教的计划和设想。凌晨的时候,到了第一个宿营地——麻当乡,一下车,他就觉得呼吸非常困难,他当时就觉得自己真真实实地到了高原地带。晚上,他第一次睡“睡袋”,第一次八个人挤一个几平米的房间……第二天他就跟着负责人赵林到麻当乡化旦尖措孤儿学校去送志愿者们募集到的物资。一路上的颠沛流离,让他吃尽了苦头,也更让他的心情沉重起来……
麻当乡化旦尖措孤儿学校是甘肃省首家面向青海、甘肃等地孤儿的民办福利全托藏族学校,由喇嘛化旦尖措于2007年8月筹款创立。
学校现有教师11名,藏汉蒙三个民族的学生共计90人,有7个教学班级,现学校仅有5间教室,教学住宿条件十分艰苦,总共两间宿舍,男生60余人同挤一间寝室,上下铺每铺两人,女生30余人同挤一间寝室,一听说有支教的老师来送大米、面粉还有食用油,在孤儿院门口,孩子们已经排成了长长的队,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洁白的哈达,那里面包裹着一份份幼小心灵里融融的暖意。
走下车来,孩子们早已围了过来,手足无措,一阵欢呼雀跃,他们嘴里似乎都不约而同的用藏语喊出那两个字:欢迎!欢迎!同行的队友房艳慢慢的蹲下来,蹲到了孩子们中间,拿出一袋早茶奶饼,“我要,我要。”一个小男孩伸出手来和一个小女孩争抢起来,“不给,不给!”,“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孩子们都开始兴奋起来,而他的心却在喜悦之中掺杂着无限的忧伤,他在想,此时此刻,他们的父母在哪呢?那本应该带着他们在阳光雨露下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们,就这样被抛在了永远也不被亲情重视的角落里,像一颗颗孤单的小草,顽强的生长着,亏得这些奉献着青春与爱心的人,让他们感受着夏河温情的阳光和人间的真爱。
转过身,一回头,一个小男孩正拿着玩具站在他的身后,小孩是那么漂亮,大眼睛忽闪忽闪,透着单纯与喜悦,十四岁的光景,直冲着人笑,刘波老师顿生爱意:“来,我俩照张相。”小孩一听,脸上露出灿烂的可人的笑。蹲下去,小孩就用左手的两个黑黑得手指摆出V字形,咧开嘴,“噎”了一声,刘波老师也咧开嘴,努力地挤出了点微笑,眼泪却差点夺眶而出,他不愿意去探知老天给这样一个看似漂亮又聪明的孩子以怎样的生命重击,他怕破坏了对这个男孩的完美印象。他只想给这个陌生的孩子留下生命中美妙的一刻。
从当地的老师口中得知,来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特别贫困,被父母遗弃的。听着出那老师眼中有着很多的伤感和无奈,刘波老师的心里十分难受……孩子们一个个蹲在刘老师的身边,生命和生命的对比又一次让他沉默……
刘波老师一行没有久留,当他们乘坐的面包车慢慢的离开时,身后仍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遥望着那些深深的背影,心里说不清是轻松还是沉重,这杯水车薪的一次探访,在这些孩子们生命的长河中看起来也许会即将转瞬即逝,然而刘波老师一行知道,爱,在路上……
是的,同是生命,难道他们本该就无法健全吗?生命的完整程度是个人能够选择的吗?有时,举手之劳,就可以让他们幸福一次,一次次的幸福,不就汇成幸福的长河了吗?
这次探访让心灵发出了长久的呼唤……这呼唤穿越整个夏河的林梢,一直飘得很远,很远……
第三天,刘波老师被安排在青海省化隆县尖科小学支教,那里的教育很落后,需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前往,此外,这个村还有几个高三的和初三的学生,正面临着高考和中考,急需支教老师去给他们补习语文和数学。(藏区学生高考不考英语)
于是在第四天早上,刘波老师一行坐上了去青海的车,负责人赵林请了一个当地最牛的草原司机来“掌舵”,一路上,他就在想,这么辽阔的大草原,你去或者不去,它都在那里,绽放美丽的姿态。宠辱不惊,荣辱偕忘。它有一种大爱,既不会眷顾某个谁,也不会抛弃某个谁,无论是谁,都有权利去体验那里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那里的生命与爱是平等的。
山坡、草地、斜阳、白塔,伴着凉爽的风和遍地开放的格桑花,刘波老师一行六人在这高高的山岗上,一个叫做尖科小学的地方,停下来了…… 于是匆忙地打点好自己的行李,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支教生活。
(一)别样的教学
刘波老师的教学任务是五年级、初三年级的语文,高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五年级一共有11个孩子,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非凡的气质和独特的思想,每次上课的时候,看着他们那炯炯有神的眼眸,那是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啊,虽然他们还不够自信,虽然他们的发音还不准确,虽然他们还不能流利的说汉语,虽然……很多个虽然,但是他们的心都在无时无刻的感染着刘老师,让他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希望。这个特殊的班由初三、高二和高三的学生组成,教学任务的繁重与复杂可想而知。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有21岁,最小的17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基础弱,底子薄,无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语系的困难等等。每天的教学,刘波老师必须同时准备三至四份不同的教案,同一节课要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有序的教学和辅导。每天,忙坏了刘老师,也几乎累垮了刘老师。每天,刘老师备课、批改作业一直到深夜。眨眼间,一抹晨曦已照到了床头。
(二)高原的理想
支教的日子每天在不一样地进行着,每天都有无数精彩的回忆,看着这一群满脸带着“高原红”的孩子,刘老师欣喜于自己的到来为他们带来了别样的关怀、知识和爱。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堂让他潸然泪下却又感怀至深的班会课……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孩子们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嗓门向刘老师致以深切的敬意,刘老师也用最豪迈的语调,满怀激情的为这块藏民族学生的班级上了一节班会课,班会的主题是“我的理想”。
一开始,刘老师拿出手提电脑,播放那首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的《水手》,听着听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出亮丽的光芒,随着节拍,整齐的拍动着双手,有的还踏动着双脚,后来竟变成了全班的整齐踏步。刘老师也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受到感染,他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越唱越有激情。直到满眼的泪花。他对孩子们说,理想是一个诱人的字眼,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照亮人生前进的路程。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打桩的没有设备。他借福尔摩斯的话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刘老师让每位孩子都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自己的理想。课中,他又让每一个学生都起来宣读自己的理想,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先巴才让”,他的理想是让尖科村变成城市;“拉毛多杰”,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藏族歌手,像容中尔甲、亚东那样,能够走上星光大道;“拉毛航见”,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牧区的藏文教师;“拉毛南见”也说到,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要把尖科村最美的风景展现给城市里的人;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一位性格很活泼的叫做“拉毛东智”的男孩,他的理想,竟然是成为一名国家主席。刘老师并不觉得这个孩子的想法异想天开,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源自青藏高原的淳朴,是一种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淳朴。
在班会课结束当晚,刘老师就写下了自己内心深处最深深的感悟,记下了孩子们高原的理想。刘老师坚信孩子们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因为,他们不仅是雪域高原上那朵灿烂开放的格桑花,更是有着巍峨雄壮,有着可以征服于世界的顽强毅力的一座山峰,刘老师
盛赞他们。
(三)浓浓的亲情
刘老师一行一到尖科村就已经感受到了藏族村民那种与生俱来的热情,每当走进藏家,浓浓的奶茶香随风飘来,醇香的大饼也送到了你面前,让你真的没有办法拒绝,更可喜的是在这样的日子中,我们遇到了该村唯一的一个藏族大学生——华旦才让,他给予了刘老师一行更多的快乐和方便。他主动地承担了刘老师一行人的翻译,还和阿妈在家里亲手做了当地招待贵客的牛肉包子、酥油茶还有青稞饼,百般地照顾着这批来自远方的客人。
在离别的那天早晨,刘波老师一行早早地就起了床,想要悄悄的离开,不惊扰孩子们充满理想的梦乡。几个同行的队友轻轻地收拾着行李,竟一夜也没合过眼。离开的时候,天空中还没有一缕晨光,刚一推开门,大家惊呆了,“李杰才让”——一个三年级的昨天还哭过鼻子的小女孩,竟然静静地坐在屋门口,手里还提着两个馕饼。看得出她的眼里还闪烁着泪光,一个队友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把冲上去抱住了她,刘老师也跟着哭了起来——李杰才让的眼泪,冲破了刘老师内心里面强抑的最后一道防线。不一会儿,村长走到刘老师一行六人的跟前,为支教的志愿者老师们亲自献上了珍贵的黄色的哈达,随后把支教老师一行一同送到县城里面去。一路上,大家都没做声,每个人都在那里悄悄地抹着眼泪,大家心里都在想,这一次的离去只是暂时的离别,因为大家向孩子们许诺过,在他们都考上大学之后,老师们还会回到尖科村为他们庆贺。
一路颠簸,汽车行进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高原的寒气扑面而来,欲挽留下这一群来给高原传播福音的支教老师。高原的路上,留下的是一片片无声的,永久的回忆…
(四)爱,在路上……
人们常说,希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个山坳里,希望就好比
是咱们前行的一盏明灯,而刘老师一行就是在为这里的孩子们指引人生的方向,为希望着色,他们拿起志愿的彩笔,每天都在描绘着不一样的图画,这些图景深深的印在每一个孩子们的身上,孩子们的笑脸,孩子们的顽皮,孩子们那破旧而富有韵味的穿着打扮上。在近一月的时间里,刘老师一行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希望,更多的是爱,因为爱,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冲洗与碰撞,它是一粒种子,只有等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他们的爱,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2011年暑假青甘支教,只是刘波老师在公益路上的一个缩影。他后来说,支教让我失去了假期,让我牺牲了金钱,我得到的却是孩子们心灵的全部,那就是爱。确实,刘老师自2009年到强项学校后,他把全身心扑在了教学事业上,以校为家。在知识上,培育着每个学生;心灵上,呵护着每个学生,更为贫困的学生添置着牙膏牙刷、衣服甚至零花钱,他还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挤出一部分资助给在远方的一个名叫仁青才让的藏族男孩和一个名叫张萍的汉族女孩。他说:“爱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我会坚持将每一粒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的人生开出累累的硕果。就为了获得
那最简单的,最自然的快乐。”
这就是善良的刘波老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愿更多的强项学子在刘波老师爱的育灌之下扬起理想的风帆,做一流,做标准,做品牌,成人,成才,创业,报国。
口述:刘波
整理: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