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路上”这是西部爱心公益社的一句宣传标语,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了一个公益组织的服务宗旨和精神实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或来自于同情,或来自于怜悯,或来自于感动,或来自于感恩,它产生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却往往因为缺少行动而却被搁浅。爱,只有在路上,才能传的更远,路,只有在脚下,才会走的更长。当我们还在犹豫前进的方向时,就已经错过了沿途最美的风景,而那些错过的风景,将会一生的遗憾。。。
从支教说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产生了暑期支教的念头,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西部爱心公益社。起初我还在犹豫,因为当时正值考试高峰,选择支教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复习时间,而且就支教本身而言,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的文章,文章完全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的,虽然表达有些过激,但的确反映出了支教客观存在的种种弊端。不可否认,会有一部分人只是把支教当成为升华自己的一个翘板,通过种种宣传手段千方百计的向别人表达自己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自己有多么多么多么高尚,他们往往刻意的追求怎样给自己镀金而忽略了支教的真正意义。
不光是支教,扩大到社会公益界也是一样,几乎每个稍微有些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都会去做公益,他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就不完全是发自内心去做,更多的还是迫于社会舆论。我们学院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就是纯粹为了学院建设,完成各种宣传任务才去开展的,其实质意义并不大。同样,支教虽然是义务的,但也有组织通过暗箱操作将其变成自己的发财之道,也有组织把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加知名度放在了首位。我认为适度的宣传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组织本身的可信度,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把爱发出去;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个支助的平台,通过中转的方式集众人之力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如果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去开展活动,盲目地搞组织建设的话那这个组织的存在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与西爱的故事
对于西部爱心公益社这个民间组织我了解的并不多,我当时选择西爱主要是因为它的正规性和真实性,和其它支教组织相比,西爱算是资格比较老的一个了,筛选力度比较大,选拔程序也是蛮复杂的。因为自己不知道此次支教的意义到底有多少,加上末考的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家里人的不理解与不支持,所以来报名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虽然在某些时候真心希望自己被淘汰掉,但我还是非常认真的去准备每一场笔试和面试,因为我想证明一下自己,证明自己有能力走到最后。
当知道自己被录取的时候我异常的兴奋,这种喜悦来自于我的自信,来自于从一千多人到不及一百人的幸运生存,让我明白只要你愿意争取,机会总是会有的。喜悦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又接踵而来:西爱这个组织会不会和“三下乡”一样形式,支教对于我来说到底有没有必要,受支教的孩子们到底会不走进我们的课堂,我该怎样说服家人让自己在如此炎热的天气去如此遥远的地方支教,我该如何去准备如此巨大的一笔开资……面对这些时刻困扰着我而又无法逃避的问题我选择了等待,等一等,或许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西爱支教部的交流方式和我以前接触到的完全不同,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感触到网络的强大与便捷。从加入第三批面试群的那一刻起我从每月登陆一次QQ到几乎每天都会去查看群消息,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光是我,每个人都为这次支教放弃了很多,也耗费了很多精力,我的困难跟很多人相比其实并不算什么,自己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顾虑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意志还不够坚定,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明白支教是干什么的。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说服自己放弃,只有真正迈出第一步的那一刻才会知道这条路到底要不要继续走下去,这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爱,要在路上,才能发出去。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我们的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认识方式也就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交流,去感受不一样的思想,倾听不一样的观点。慢慢的我认识到这个社会根本就不需要书呆子,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示出自己,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创造一些东西,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交流群里有将近四百人,每个人都很有才,每个人都很有爱心,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的在西爱相聚,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同样,能在这个群里去结识这些有想法,有个性,有才能,有爱心的四有青年更是一种缘分。我在群里发言不多,但我会积极关注其他人的交流。闲来无事时他们会在里聊聊自己的爱好,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聊聊社会的时事政治,聊聊各大明星的八卦新闻。如果突然冒出一个新队员提问问题时,他们又会非常热情的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为日夜操劳的支教组负责人琳姐省去了不少麻烦。总之,在这里,我们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但我们却相聚在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大集体中,对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幸运。
经过面试之后我们谁去谁留也就随之确定了,后来我加入了一个只有一百人左右昵称为爱在传递的群里,这里人虽少了很多,但气氛依然不减。在这里,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队伍的选拔和分配的全过程,也亲眼见证了团队矛盾的产生和平息。
放假后在学校孤独的等待了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踏上了南昌去往兰州的火车,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在这一个多星期的日子里还有数学建模的三个留校兄弟陪伴着我,让我成功地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同时,让我倍感欣慰的还有“老板”,被我成功地牵到了西爱,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又开心的暑假,从此,在这里,我不再是孤身一人了。
一路辗转了31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兰州,吃了碗地道的拉面,住了晚高档的宾馆,领了件不算好看的队服,欣赏了一次不算完美的晚霞。一天半的相遇,转眼间又匆匆分离,次日中午,我们乘坐大巴,经过七个小时的跋涉,来到了最终的归宿——宁夏。
一切为了孩子
今年的西爱共设有甘肃、贵州、宁夏三个支教点,其它地方也有,不过是特殊地点,前去支教的自然也是特殊人群。我还是选择了回族的老窝,宁夏回族自治区。我想,既然已经走那么远了,何不顺便感受一下地地道道回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也好解决自己的伙食难题。于是,我也就来到了宁夏,来到了海原县,来到了方堡小学,开始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初次看到方堡小学已是傍晚,学校正处于放假,所以略显空旷,伴着黑夜里星星点点的光隐约能够看见几座瓦房,几棵矮柳,一条幽深幽深的林荫道,宁夏的夜格外的沉寂,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
次日我们便开始了家访,主要目的是通知学生前来报名上课。走访过程中,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瓦房,就是土坯房,最宏伟的建筑应当要数村子里的清真寺了。在与居民的交涉中,我们感受到最多的还是他们的淳朴与热情。
前来报名的学生很多,除了走远房亲戚的学生之外,几乎全校学生都陆陆续续地到了,甚至连邻校的部分学生也赶了过来,这完全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
成为六年级班主任是让我感到最幸运的一件事,而与六年级学生相处的日子也将会成为这个夏天最刻骨铭心的日子。对于孩子来说,短短不到二十天的课堂时间很短,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非常有限。一间破旧的教室,一块狭长的黑板,一位毫无经验的老师,一群懵懂可爱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集体,组成了我支教生活的全部。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他们又希望我们给予他们什么?怎样给孩子们开设课程?怎么去教?这是我们支教老师们遇到的新难题。在六年级的班级里,我一天能够和学生共同分享三节课的时间,这是其它班主任都没有的待遇,所以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同时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来认识我。
课程是采取自由安排的原则,虽然一天的课程有时会有冲突,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接收能力,不同老师的兴趣特长和校方安排下来的任务,这样自由发挥的安排还算合理。我的教授课程主要是英语,体操和自习。对于英语,虽然马上就要步入六年级,但是他们仍然停留在四年级的水平,也就是刚刚掌握26个字母,刚刚认得几个最常见的单词,这又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基于时间紧张,我还是选择了音标的教学,自己也不完全懂,但可以现学现卖,所以每天的备课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这里的老师年龄偏大,所以至今学校还没有教授过任何一套广播体操,所以在教授广播操的时候我们还得从零开始。
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里让我看到了小学时代的我,跳绳、扔沙包、跳皮筋、下象棋,再简单不过的游戏,却伴我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童年。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学校原来的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大都非常严格,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缺少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因为这是补课,所以我们就给他们补上了这一课。放假嘛,本来就应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果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他们,不光老师压抑,对学生本身来说也是相当的残酷。所以我们直接踢除了数学这样枯燥乏味的课程,转而给予他们更多的体育课、美术课、常识课和音乐课。
当然,和专业老师相比,我们只能算是业余的,孩子主要的知识来源还得靠原来的老师,我们并没有提前教授孩子新学期的课程,也不想打乱他们原来的上课模式,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融入他们的学习,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挚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他们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过去,也无法预知他们的未来,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管先前多么调皮,基础有多么差,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二十天的学习和生活,而他们的自卑、无助、忧伤也会随之抛在脑后。曾经我问过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在自愿的情况下要来补课,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就是为了多学些知识,这个答案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甚至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但起码折射出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正如我经常和学生说的那句话一样,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在每天接送学生去往龙池的路上,我经常能看见一位小女孩准时在那个点伫立在门口,看着我们来去的身影。每次见到她我都会主动向她招手,她满脸沧桑,但依旧笑起来很美,她也会用力地挥挥手,然后看着我们远去。。。
这位女孩从一开始家访时我就和她交流过,她是一位残疾女孩,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退学在家,打点家务了,我也劝过让她跟其他孩子一起去上课,她只是微微一笑,但最终还是拒绝了,我不太理解,因为她完全可以独立走到学校,看着她无助而又无奈的表情,我还是选择了沉默,选择了离开,或许,我真的无法理解。。。
这里的孩子辍学率很高,原因来自很多方面,有的因为厌学,有的因为贫困,有的因为成绩差,有的因为父母不支持。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上到小学毕业,但到了初中便有了明显的分水岭,这里初三的学生比初一学生少得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途选择了退学。在我看来,学生退学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可能他们也非常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孩子成绩一日不如一日,当他们发现无论自己多么辛苦的供孩子上学,孩子考大学的梦却遥遥无期时,通常他们就会选择放弃,随着孩子厌学的意愿来,他们认为还是打工挣钱来得实际,来得直接。长久下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就这样在周而复返的循环着。
支教后期,我们班的学生越来越少,有很多熟悉的身影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在课堂上消失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失落,我也在问自己是上课过于乏味,无法留住孩子的心还是孩子们的确厌烦了这种模式的假期生活,想要寻找更加自由的天空?询问其他班主任,其他班级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在课间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在家里帮忙干活,有四个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和父母一起摘枸杞打工挣钱。我开始感到有些困惑,但仔细思考一下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去强求什么,因为这毕竟是假期,我们没有理由强制任何人必须到校补课,学生在农忙时节也理应帮助父母减轻负担,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总是把自己的认识强加在别人身上,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
和学生在一起,我很开心,尤其是在课堂上能够让孩子有所收获,哪怕是一点点,哪怕是课外的知识我都会非常满足,这起码证明自己来这里起到了作用,要不然还不如直接把来这里的所有的开销全部换成资金捐过去。当然,学生的认可也让我很受感动。课堂上我是老师,课下我会和打成一团,尽情玩耍。学生送来的水果,我会欣然接受,家长送来的蔬菜,我们也没有推辞,撇开所谓的队规,我认为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尊重这里的风俗,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过于死板。在不触犯大原则的前提下,只有自然才最完满。
相亲相爱一家人
支教,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中的一部插曲,在这里有一个陌生的地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群陌生的人,我们没有太多的过去,只是停留在现在,学着去感受另一种人生。
前来方堡小学的支教队伍一共有14个人,其中有老师,有学生,有大学毕业的上班族,也有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在这里,我认识到了严肃认真的李老师、豪爽善良的梅杰、乐观可爱的徐何军、优雅大方的伊丽艳、颇具领导范的罗琦斌……对于他们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一是有才,二是有缘。我们来自于全国各地,相知相聚在方堡小学,像家人一样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天,我们一起上课下课、一起送孩子放学、一起轮流做饭、一起包饺子、一起在晚上跳舞、一起到县城里吃火锅唱歌、一起玩“杀人”“卧底”游戏、一起带学生爬山、一起聊天到深夜、一起在雨中欣赏的彩虹……在这里留下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我只感觉时间太短,离别太过仓促。
二十天的支教生活都是在斋月中度过的,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选择了封斋。虽然我以前从未封过斋,但我想,既然来到了宁夏,就应该入乡随俗,体验一下宁夏人的生活。其实对于伊斯兰教我是完全不信的,我选择封斋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因为人生信仰。当我们选择一条路并决定走下去的时候就不要为自己找退路,很多时候都是在不断往返,不断更改方向中迷失了自我,浪费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只要我们确定自己是对的,就不要去怀疑,努力去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不逼自己一把,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结束了二十天漫长的斋戒,虽然瘦了十几斤,但总归坚持到了最后,也算功德圆满。同时,在这一天,我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蛋糕。总之,在宁夏和队友们一起过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很有意义,我也非常感动,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伤情总在离别时
相逢是缘分,相知是天意,最喜是相聚,最痛是别离。支教快要结束的那些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学生送来的卡片、纸鹤、风铃等手工小礼物,我也会非常认真地填写他们送来的“毕业录”。
支教的最后一天是开斋节,上午我从清真寺回来时广播操比赛和大扫除都已经结束了,但校园里依然留下了很多学生,只是比平时沉默了许多。我们班的两位女生上前一把拉住了我,一直拉到了陪伴了我二十多天的教室门口。当我刚踏入教室时,两个彩炮在我头顶突然响起,然后满天飞起了彩带,带着兴奋,带着感动,我走进了教室,学生迅速安静了下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当我看到黑板上满满的留言和祝福的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我的脑子里瞬间一片混乱,一幕幕画面,一张张笑脸像黑白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过,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突然发现班里的这些孩子是那么的可爱,我突然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值得……
我们利用最后的时间和孩子们留了影,孩子们利用最后的时间送我们上了车。挥手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远去。再见了,方堡!再见了,孩子们!
且行,
且珍惜。。。